【10個自己曾領薪水做過的工作?淺談SLASH現象】
你的身邊有沒有「斜槓族」?
社交網站上不時會興起各種小遊戲,有貼上自己舊照的Until Tomorrow、有寫一大堆文字看有沒有人看完然後留一個和你有關的詞語(結果大家都不用看整段文章便知要做什麼)。還有一種名叫「寫下10個自己曾領薪水做過的工作,其中安插一個假的工作,看看朋友是否猜得出來」。如題,大家在post 中寫下自己曾經做過的工作,然後讓身邊的朋友去猜一下到底哪個是假的:相信猜過的您都會發現原來挺不容易,到開估的時候就更驚訝 – 明明身邊任職保險多年的朋友居然當過「肉類分割員」、「婚禮司儀」還有「私人會所經理」?更令人訝異的是,當中不乏初踏入職場的新世代 – 換言之他們才剛踏入社會一兩年就已經至少經歷了九種不同的工作!細看之下,當中不乏一次性但性質差天共地的freelance job – 難怪我們常說,「斜槓族」(SLASH)是新世代必然經歷的階段。
「斜槓族」的例子在亞洲各國比比皆是。住在香港的Hess是個正職的物業律師,但他同時也是個桌上遊戲設計師,也在經營派對場地租借[1]。住在台灣的Armin是知名室內設計師,但他同時也是人氣網絡插畫家[2]。住在北京的Andrea是一家企業的宣傳部員工,但她同時也是一個網上學習平台的英語發音導師[3]。「斜槓族」絕對不是甚麼稀有種族,甚至你和我所認識的人當中可能已經有一些。
什麼是SLASH?
SLASH一詞早在2007年Marci Alboher 的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出現,意指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工作模式,而選擇有多重職業及身份的生活,因為在自我介紹時會以斜槓符號(/,Slash)來顯示不同的職業因而得名。2015年青協青年創研庫的研究中,51.1%受訪者指過去一年曾彈性就業,其中29.7%從事每周不足30小時的兼職工作。
SLASH可以帶來更多滿足感?
SLASH能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嗎?我們可以嘗試從Hackman & Oldman的Job Characteristic Model去分析一下:
技能多樣性(skill variety):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年輕人容易在成長過程中掌握各種各樣不同的技能和接觸不同資訊,科技帶動共享經濟發達令大家更容易從平台諸如HelloToby、Uber、Airbnb接觸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亦更易從互聯網掌握所需技能。
工作完整性(task identity)指工作需要自成一個整體,且可辨認出工作成果的程度,Slashie做的工作通常比較小型,如司儀、Uber 司機、樂器導師、設計等等,無疑有更大的完整性。另外,直接面對客戶亦更容易感覺到工作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和回饋性(feedback)。
當然,工作自主性(autonomy)亦擔任很重要的角色:Slashie 能自由穿梭於不同工作中,更能從中感覺到工作的自由。
與新世代同事閒聊時,不妨交流一下大家以前做過什麼工作,也許會有更深的認識呢!
[1] http://ubeat.com.cuhk.edu.hk/140-slash/
[2] https://sight.nownews.com/20180808-5264
[3]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6-mainland-s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