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靈魂奇遇記》(Soul)成為香港其中一部最炙手可熱的電影。迪士尼旗下的彼思動畫製作室(Pixar),一向是信心及票房保證。一如過往的佳作,例如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玩轉極樂園(Coco),新作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對人生哲理的看法。筆者早前入場欣賞了這部電影,有以下的體會,希望同各位分享一下。
(跟Edward的文章一樣,以下內容有大量劇透,請自行考慮是否閱讀。)
偉大的人 = 好的導師(Mentor)?
22號遇上阿祖之前,已經由謝莉安排了他向大量的導師學習,尋找前往地球前的最後一塊拼圖—火花。當中的導師,大多都是出類拔萃的名人,例如拳王阿里、阿基米德、林肯總統、德蘭修女等。阿祖之所以獲謝莉安排為「對付」22號的導師,很有可能因為他冒充了諾貝爾獎得主—波根遜先生。然而,過往眾多成就出眾的名人,為何都沒有辦法為22號找到火花?這就說明了,成就傑出和能否成為好導師沒有直接關係。要成為優秀的導師,最需要具備的技能,必定是啟發學生的能力。德蘭修女老羞成怒時,更衝口而出辱罵22號︰「我憐憫世上所有的靈魂,除了你!」試問導師與學生的關係如此惡劣,又怎能夠建立有效的溝通?又怎能夠啟發學生?
不要否定對方
22號後來變成行屍走肉的靈魂的原因,正是因為阿祖否定了他的想法。尋覓多時,22號終於在地球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終於找到了火花。不過,阿祖卻反駁22號,直指對方在地球的經歷,例如走路、觀賞落葉,只是生活的日常,不可能作為人生的目標,無法成為火花。22號回到起點之前(理想預備班)後,亦一直牢記著阿祖的說話,耿耿於懷,最終被吞噬。輔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是願意聆聽及認同對方的感受。因為阿祖否定了22號的感受,就將他推進了絕望的深淵。同樣地,阿祖的母親亦多次否定了他的理想,認為樂手夢不切實際,倒不如找份穩定的工作,令雙方關係欠佳。記住,說話往往是最鋒利的刀,可以傷人於無形。
靈魂奇遇記向經典電影致敬?
筆者觀看了粵語的版本,因為粵語配音較為生動。鄭中基、王菀之的發揮,簡直為電影生色不少。粵語對白,加上電影畫面,亦令筆者聯想到過往觀看過的電影。例如,月風和阿祖尋找行屍走肉的22號時,即使船被拖沉,月風決不離開。他指自己身為船長,誓不離船而去,這裡就有幾分《鐵達尼號》的影子。
另一句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對白,發生在阿祖媽媽的裁縫店。當時,阿祖媽媽批評阿祖好高騖遠,勸他接受學校穩定的教職,並不願意為他縫補西褲。真正令她改變決定的原因,就是出於阿祖(22號)的一句說話︰「我唔想自己突然死咗,先發覺自己嘅人生係毫無意義!」說罷,阿祖媽媽就找出丈夫的舊西裝,並為阿祖度身。聽到這句對白,馬上令筆者想起由張家輝主演的經典港產電影《激戰》。
姜皓文飾演的太歲,警告張家輝飾演的過氣拳王賤輝︰「我同你講呀……打MMA死得人架!」
賤輝回應︰「我呢廿幾年……..乜都無做過呀…….我唔想到熄燈嗰陣,我連一件值得記得嘅事都無呀!」
人生的意義

到底人生的目的是甚麼?人生又有否需要「有目的」或者「有目標」?人生的目標,一定要像賤輝打MMA般轟轟烈烈,才會令人生值得銘記?基本上,這些就是整部電影要討論的命題。阿祖一心以為成為樂手就是存在的意義,一生就一直為這一刻成名作準備。當他完成演出後,卻發現原來也不外如是。這種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有經歷過。先建立目標,完成目標後,反而感到平平無奇,甚至有一點點失落。然後又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周而復始。22號則是阿祖的相反。比起阿祖信奉的「人生規劃」,22號就象徵著即興。22號會躺在街上感受風,又會敲打欄杆演奏,隨意感受生活。
劇本鋪排22號破壞阿祖的髮型,讓對人生抱第三種觀點的表表者—髮型師出場。髮型師與阿祖(22號)分享了入行的經歷,交代他離開軍隊後立志成為獸醫,卻因為課程費用高昂,只好放棄。他輾轉學習剪髮,最後成為了髮型師。22號隨即反問︰「你咪好慘?」髮型師就認為拯救別人的髮型,都是救人、幫助人的方法,因此未有感到可惜。
髮型師的遭遇,亦令我想起了一個在現實世界的例子。拿高士文(Julian Nagelsmann)是現今歐洲足球其中一位大名鼎鼎的年輕教練。作為德國人,他一直希望成為頂尖的職業足球員,創一番事業,並代表國家比賽。可惜,他在2007年時嚴重受傷,最終被逼放棄理想,因傷退役。那一年,他只有20歲。現時歐洲大部份球員都會在35、36歲左右引退,部份球員更會在40歲後才退休。因此,他足足失去了15年,甚至超過20年的時光。一開始,拿高士文自然感到難過,後來重新振作後,就成為了足球教練。2016年 2 月,他以28歲之齡成為了德國甲組足球聯賽(當地最頂尖的比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教練;去年,他帶領球隊闖入歐洲球會冠軍盃(歐洲最頂級的比賽)最後4強,亦是有史以來達成該成就的最年輕教練。無法親自上場比賽,改為在場邊指揮,原來同樣精彩。
隨著時代變遷,人的「人生目標」好像亦逐漸改變。以往,人可能著重物質的追求或安穩的生活。80年代,香港就有所謂的四仔主義—「屋仔」、「老婆仔或老公仔」、「車仔」、「BB仔」。後來物質以外,人開始追求理想,就好像阿祖希望成為樂手。那麼,好像22號的新世代,認為人生不需宏大的目標,只需好好過每一天的日常,又有何不可呢?
電影結尾交代阿祖幸運地得到「第二人生」的機會,到底他會如何運用呢?生命冇Take 2的各位,又會如何過自己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