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 Chan,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
近月中國掀起躺平主義,是年輕人對工資低,工時長,競爭激,缺乏社會流動的反應。與其辛苦工作,不如瞓低不幹,其實這股思潮一早在港出現,作者嘗試從心理學解讀這股思潮,我們又如何自處呢?
1. 躺平心態是從眾效應 Conformity Effect?
最近美國科技公司Kisi發佈的 「2021最佳工作生活平衡城市」,香港連續兩年榮登「全球最攰城市」,超越標準工時29% ,一星期工作50多小時,就算打風落雨都無阻香港人返工!這是從眾效應,即是「跟大隊,無麻煩」,這是群體規範Group Norm,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 所致,不依從可能被排擠或執輸。譬如工作完成,身邊同事仍在工作,為了依從團隊/友儕努力工作規範,加班超時就等同好表現心態,大家就會越做越長!最明顯是在家也不斷回覆上司電郵,為了博表現,還要鬥快回覆。從眾是認同團隊合作的表現,但是過份高舉團隊,犧牲自我,很快就「瞓低」。
2. 習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 曾經以電擊狗隻做實驗,若狗隻能夠控制電擊,很快便學會如何應對,相反,若狗隻做嘜都影響唔到結果,它們便會放棄,嘜都唔做,成為一條「死狗」。當我們發現做嘜都無用,慢慢學了放棄,縱然環境轉變。大家可能聽過小象自少被鎖,長大後力氣大了,仍受鐵鏈纏繞,這是學習回來的心理反應。不少港青覺得努力工作,仍買不起窩居,工資停滯,升職無期,倒不如放棄,或選擇做斜竿人生,多儲人生體驗,好過瞓身爬企業階梯。
3. 習得樂觀感 Learned Optimism
躺平主義可以是對生活的批判,在困局中尋找選擇,以實際的角度看什麼可為或不可為,另覓蹊徑,尋找適合自己個性、強項及客觀環境的道路。只要躺平仍是向上,希望與出路仍在眼前。 Martin Seligman之所以被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就是從消極無助中,找到希望。既然無助感是學習回來,那麼我們可以學習樂觀嗎?Martin Seligman 提出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影響我們心態,可從三個維度消弭對外在消極環境的解釋風格 Explanatory Style:
持續性Permanence: 不如意事,不會永遠,事情出現的負面因素是短暫的,事情總有轉機。 普遍性Pervasiveness:不如意事只是局部,影響片面,如發佈會做得不好,可能是簡報設計幻燈片做得未如理想,簡報演說,答問環節卻有可取的地方。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只針對不如意事是自己一手造成,不斷自我批判,於是無補,轉換積極樂觀態度的人會找個原因解釋事情不如意,令自己舒緩壓力,再接再厲,尋找方法。
躺平可以是一時的心態,或對不如意事的短暫回應,人生總有起跌,失敗時檢討,成功時欣賞,行自己的路,無論躺下與起身都是自己選擇和享受的!
你若對職場正心理有興趣,可以click入職場正向心理學網上課程。
Chris Chan個人檔案
從授人以魚的社工到授人以漁的導師,遊走不同行業和企業,廿年培訓經歷,曾獲海外及本地培訓大獎,閒時喜讀文、史、理,特別是心理,愛帶仔仔遊歷山旮旯。現職培訓顧問,燃點激情,不斷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