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老麥是最喜歡變革的親民餐廳

老麥是最喜歡變革的親民餐廳

筆者熱愛漢堡,從小到麥當勞(老麥)用餐都有一番滿足感。如果你跟我一樣注意它,我相信你會認同本篇的觀點。

首先本篇以香港老麥為主,輔以本地其他同類型餐廳比較,也少談美國老店(因為我沒有長期在美觀察),還望諸君見諒。

將24小時營業文化普及

「麥難民」一詞近來被拍成電影,但其實早於十多年前筆者與友同沉迷於NDS「孖車」,便是多於老麥聚集。自從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於1987年在尖沙咀北京道面世,從初時只有寥寥數間老麥提供24小時服務,直至於2006年延伸至全港所有分店推行,這個經營模式的成功可見一斑。及後越多快餐店及茶餐廳(茶記)相繼仿效通宵營業,可見老麥率先洞悉深夜市場潛力、然後願意付諸行動,試驗成效,及後形成一種獨特市場需要,間接推動其他競爭對手共同開發新服務,讓市場變大,讓我們消費者受惠。

深宵送外賣

往日大約只有茶記會送外賣,及後賣Pizza的也有外送,然後老麥又送。老麥於2009年推出24小時麥麥送美食速遞服務,將外送服務特別配合24小時通宵元素,滿足本地越來越普遍的夜貓子文化(通頂或晚瞓)。相比今日專業外送服務如熊貓、DeliverXX及Uber Exts等外送服務,「麥麥送」事實上並不遜色很多。

麥Café

本地生活質素提升,café或咖啡店的文化越趨普及,麥café於1999年應運而生,為消費者提供一種中間性的選擇(比某連鎖咖啡店便宜但品質尚可)。

自選漢堡Bar

曾於某幾家分店提供自選饀料服務,將漢堡加入「客製化」服務,但未能造就新一次「老麥文化」,該服務已幾乎不見踪影。

增加健康產品

快餐食物被認為屬Junk Food已眾人皆知,但老麥曾於早年推出一系列廣告宣傳其新產品有多少蔬菜及營養,更於2004年推出蔬菜沙拉等「清新之選」產品以豐富其餐單。

老麥在港開業超過三十年,長久以後,多少競爭者加入快餐市場圖以抗衡(哈X斯、WeXdy’s等等),但老麥今時今日不論早晚依然人頭湧湧,依然有不同年紀的市民支持。原

因當然有很多,但一家老牌的企業願意因應營商環境及市場需求,而不停地推動自身服務的改變,與時並進,我很佩服。特別是讓眾多前線後勤的員工投入參與不繼的「變革」行動,為我們消費者帶來各種新服務或產品。我為香港老麥感到自豪。

Spread the Knowledg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