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 Chan,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
直至9月13日香港已有57%人口接種兩劑疫苗,還有13%*就達到原先定下的七成群體免疫目標。整個接種過程看到三個疫苗心理現象,包括責任攤分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ies,從眾心態Conformity及相近性影響Similarity。接種疫苗除考慮個人意願,健康狀況, 你有否受這三個心理因素影響呢?
1. 責任攤分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疫苗接種於本年2月展開,最初階段反應平平,市民最憂慮是接種後的不良後果,特別是傳媒廣泛報導身體不適,甚至引起懷疑死亡個案,令不少港人包括筆者卻步。群體免疫要有七成人口接種疫苗,大家都抱觀望態度,當中可能出現一個疫苗心理現象,就是責任被攤分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ies。泛指責任由少數或個人負責,承擔後果機會較高,行動的動機較強,若職務由集體負責,責任及後果被攤分,行動的動機較弱。明顯事例是有途人在街上暈倒,路人感覺其他人會上前協助,施以援手機會較低。同樣應用在疫苗接種,只要我們認為其他人會接種疫苗,自己便享有群體免疫的紅利,為何要先承擔風險呢?
責任攤分的對策是將行動或後果具體化,個人化,即時化,譬如具體說明所作的行為,如前述途人暈倒例子,與其說:「麻煩幫忙!」可請求某途人作出具體行動,如:「先生,請幫忙打999 call白車!」引發直接漣漪效應,影響多人回應。

放在疫苗接種過程中,政府不斷修正宣傳策略,在4月播放的「護己護人,齊打疫苗」系列宣傳片段,以一家庭主婦抱著囝囝說出附近大廈被圍封,有人受感染,突然之間覺得(被感染)好近,所以快打疫苗保障自己及家人。政府亦同時要求食肆或部分接觸民眾的員工打針,否則要自費檢測,甚至影響生計,這是很即時,具體及個人化的不良後果,並帶有懲罰作用,相關人員包括筆者從事面授培訓工作,趕快打針!
2. 從眾心態Conformity
從眾心態簡單來說是想「埋堆」,希望被所屬群體認同,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或行為,以迎合群組所定下的規範。我們通常參考與自己相近文化或價值背景的人為標準,越是與自己相近背景的人,我們越是依從其信念,價值及行為,以便得到所屬群體接納,否則便受到排斥或引來不便。
從眾是一種社會心理影響力,我們會透過所屬群體獲取資訊,如透過社交群組了解疫苗接種訊息,影響及意願,筆者及朋友的社交媒體就經常分享「You 針 I 針」的想法,別人的親身經歷,特別是注射後的不良後果,往往被群組廣傳,甚至出現以訛傳訛情況,當中一則提及有朋友注射後送入ICU的訊息,當問及當事人是誰,無人能夠確切回覆,最後當事人親友良久才回應,只是身體不適入院觀察,虛驚一場,但不實或恐慌訊息已經在群組廣傳。有效對策是具權威機構即時,定期發放具體及實時資訊,政府後期亦在電視每晚播放總接種劑次及第一次接種人數,從事實及正面角度公佈接種疫苗數字不斷上升,亦有助增加從眾效應,依從大部分及越來越多人的行為準則,產生羊群心理,鼓勵接種疫苗。

外國就透過醫療相關人員為市民講解接種疫苗的事實,釐清當中的謬誤,援引個人見證分享,並作客觀的分析,包括澄清當事人獲取資料的來源,真確性及對接種的價值取向,以尊重當事人的決定及顧慮為大前題,不作任何引導性的指引,令當事人覺得被尊重,受聆聽,從而自行決定接種與否,總來得比強制性為佳。可参考美國公共健康顧問組織John Snow, Inc. 提出五點有效鼓勵接種疫苗策略一文。當然直接誘因包括抽獎或送贈禮品會起一時之效!
除此之外,英國就運用社交媒體如Tinder,Snapchat,Reddit,藉著朋輩影響Peer influence 引發友儕的良性互動,如Tinder交友軟件就為已接種疫苗用戶加上徽章Badge,作為健康交友的憑證。
3. 相近性Similarity
是指個體間在外表、行為、內在價值、取向、經驗的近似度,而產生的影響力。物以類聚就是指相近的人會走在一起,取得認同。按前述的從眾心態,個人會按最近似自己的群組作參考,若有一個近似自己的人,特別是信念及價值觀作出某一行為反應,我們會較大機會跟隨。又或相關群組與我們的實體距離接近,如經常接觸,見面,我們受其影響機會亦較大,這是鄰近性影響Proximity effect,如有鄰居或同事受感染,我們警覺性會高,接種的意欲亦大。若當局善用這個Similarity 及Proximity 的心理,可以帶來良性影響,正如政府推廣在辦公室或學校接種疫苗,引發朋輩影響,我們看到周邊同事或同學接種疫苗,加上安排便捷,接種機會也較高。
在宣傳方面,政府看到長者接種數字偏低,60,70及80歲群組接種率分別是57%,38%及13%,相較20至60歲以下組別已達70%以上*,仍有很大距離,是故港府最近的宣傳對象是針對長者,分別邀請92歲的Uncle Ray及家傳戶曉的羅蘭姐分享個人接種經歷,現身說法,以情感推銷手法emotional selling去感染一班「老友記」。
*資料來源: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zh-HK/dashboard

筆者認為長者接種與否很受家庭成員影響,相關單位應該提供多些長者接種後的情況,可能出現的預期副作用,按長者的不同健康狀況及疫苗的反應作闡釋,又或者未有接種而受感染的後果,向長者家屬作情景化解釋contextualized explanation。最近,政府亦探討在醫院為覆診長者提供接種服務,讓他們徵詢健康狀況後即時接種疫苗,這是一個貼身的安排,特別是面對科技的應用,手機操作,短訊提示及行程安排等對長者或獨居老人都帶來挑戰,提供一站式的貼心服務是必須的!
疫苗心理學總結
疫苗接種涉及個人意願、體質及服務安排,有關當局除要了解受眾的顧慮,聆聽他們的聲音,尊重個人意願,善用心理學,並在執行方面引入以人為本Human-centered,運用同理心設計服務流程,從善如流,盡快擺脫疫情的陰霾,創造明天會更好!
除了社會心理,正向溝通,大家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可以click入職場正向心理學網上課程。
更多文章、資訊歡迎Follow我哋的Facebook
Chris Chan個人檔案
從授人以魚的社工到授人以漁的導師,遊走不同行業與企業,都是以培訓為志業,曾獲海外及本地培訓大獎。閒時喜讀文、史、理,特別是心理,疫前愛帶仔仔遊歷山旮旯,寫成《尋找純美的國度》及《贏在快樂線-同爸爸去了太平洋》。現職培訓顧問,燃點他人激情,盡情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