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 Chan,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
香港事隔25年再奪奧運金牌,振奮人心,此金得來不易,從家朗奪金後訪問,分享心態調整,了解心理學提升信念及表現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自我效能提升表現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由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aura提出,是個人評估自己能力面對某特定情景或勝任的程度,如運動員在比賽中有多信心完成目標,創出佳績。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如何理解周遭環境,自己狀態及觀察他人的表現都影響個人的反應和最終表現。這涉及個人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及觀察他人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情況。
一個有高效能的人視挑戰為學習,失敗化為提升自己表現的回饋,勇於面對。相反,低效能的人視挑戰為難關,覺得自己無法影響結果。簡單來說,相信自己,就有能力。談何容易?以下四點是家朗分享及筆者分析提升自我效能和狀態。
1. 化經驗為助力 Experience Empowers Us
過去經歷,無論好壞,都是幫助自己向前,縱然失敗只是一種回饋,只要內省,提取當中的學習和意義,就是經一事長一智。家朗談到:「過去遇著8強,打得不好,有點躁,同自己講,不要因為發脾氣而輸咗,感覺不值,加上之前試過同樣經歷。」親身經驗告訴家朗要控制情緒,過去已成定局,面對當下,打好下一場,「過了第一場,就會放鬆打下去。」另外當他落後對手,他說:「墮後時再退後都不是辧法,不如上前採取主動,之後一直都work奏效。」 不斷修正,改進,終有成功。”There is no failure, but feedback.” ,我們會否從經驗學習,化經驗為助力?
2. 仿效他人/替代經驗 Modelling Others
尋找成功對象,特別與自己背景或處境相近的人物,觀察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家朗自少愛籃球,可能視不少籃球高手為偶像和模仿對象,在訪問尾段說出「任務未成!(Job is not done yet) 來表示還有團體賽的重任,而”Job is not done yet” 是來自已故籃球名將高比拜仁(Kobe Bryant)。仿效相同處境人物如何面對及勝任挑戰,是另一提升自我表現的方法。而在首輪迎戰世界冠軍,家朗自我檢視:「個個都是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自己反而不是什麼,放下心理包袱去打。」我們有沒有模仿對象,從中學習,提升自己心態和表現呢?甚或代入模仿對象,如果我是他/她會如何應對?

3. 別人勸勉 Social Persuasion
對個人效能影響之一是他人評價,建議或勸勉。別人的意見,可以視為批評和忠言。如善用回饋,改善或改進自己方向或方法是個人成功的關鍵。家朗說曾經一段日子打得不好,有失落時,覺得自己不值(deserve)前16,但他主動聽取意見,特別是法籍教練Koenig Gregory的指引,家人給他無限的支持和鼓勵。決戰當晚,教練在旁,比在場比賽的家朗更興奮,賽後訪問他為家朗表現感自豪,稱他由男孩成了男人”From a boy to a man”。他人支持和鼓勵是提升個人效能的一個重要信息源,人生路上,我們需要良師益友的鼓勵和支持,給予適當的回饋,不斷修正、好習。
4. 調節身心 Physiological Adjustment
運動員面對奧運比賽是一項巨大心理壓力,心理影響生理,反之亦然,不少運動員會透過控制呼吸,做出大肢體動作去強化狀態,如擠出笑容,以笑容影響心情,鬆弛面部繃緊的肌肉,振臂高揚,都是加強信心的表現。如在總決賽中,意大利籍劍手加羅索出場不斷舉手示意現場朋友打氣,家朗出場較為沉默,沒有多大動作,而當加羅索在開賽不久腳部抽筋,反而給家朗有機會調節心情。賽後家朗提到比賽前一晚,專心壯志,不看social media 以免影響心情,集中精神,完成每一劍,專注每一小步,更能令自己邁向成功路。縱然他贏了金牌,接受訪問時他都冷靜對答,並且說出不少振奮港人的說話,也證明他的心理質素很平穩,沒有大起大落,正正就是一顆出色運動員沉著應對壓力的心態,心態決定境界。我們可有在家朗奪標中,學習逆境不再,強人永在的心態?
家朗奪金的啟發
我們如何看自己,成了如何的自己,一個人的表現或成功,最重要是自我接納,遇到壓力,有緊張,遇到挑戰,有擔心,是正常的情緒,目的是提醒我們加倍專注和用心去應對,最佳策略是接受及承認,再創造可行的選擇,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多謝家朗為自己,為每一個香港人打氣:「大家要堅持,唔好咁易放棄!」
你若對職場正向心理有興趣,可以click入職場正向心理學網上課程。
更多文章、資訊歡迎Follow我哋的Facebook
Chris Chan個人檔案
從授人以魚的社工到授人以漁的導師,遊走不同行業和企業,廿年培訓經歷,曾獲海外及本地培訓大獎,閒時喜讀文、史、理,特別是心理,愛帶仔仔遊歷山旮旯。現職培訓顧問,燃點激情,不斷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