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只是場幻象,不過它揮之不去” —愛恩斯坦。
如果有一天,元宇宙發展到像「綠洲」一樣比現實世界更吸引,或者像潛行凶間的夢境般難分真假……你,還會想回到現實世界嗎?
自從Facebook宣布改名為Meta,並提出Metaverse (元宇宙) 的願景後,大家都開始好奇VR和AR等科技將會怎樣顛覆網絡世界?以科技創造出一個足以超越「現實世界」的元宇宙,讓人類體驗更精彩、更「真實」的一個超現實「虛擬世界」?元宇宙這個概念肯定會如互聯網一樣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你有否想過它甚至可能摧毀我們活著的「現實世界」?當現實和虛擬的界線漸漸變得模糊,到底我們是活於現實抑或幻象當中?

現實和虛擬的3條界線:「網絡世界」VS「現實世界」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和心理在網絡世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知到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是兩個時空,兩者存在著以下明顯差異,繼而導致我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和想法:
1. 匿名性 Anonymity
在網絡上我們都可以選擇使用「網名」,不用透露自己真實的姓名和個人資料。這種匿名性讓我們可以肆意妄為而不用在現實世界承擔後果和責任。好處是我們能「暢所欲言」,表達平時不敢做、不敢說的事情。壞處則是引致一些不當的行為,例如:網絡欺凌、色情暴力言行等。
2. 去個人化 Deindividuation
網絡上的社群人口眾多,以Facebook為例,每日接近有30億活躍用戶,佔近全球22%人口。在龐大的社群用戶的影響之下,容易服從大眾,做出「跟大隊」的情緒化行為,產生去個人化的效果,不自覺但自然地將網絡行為從自己「抽離」出來。到回歸現實世界之時,又會回復正常,做回應有的自己。
3. 虛擬角色Virtual Role
在網絡上我們可以按個人喜好創造天馬行空的離地角色和身份。現實中的「八兩金」都可以化身成網絡上的「姜B」迷倒萬人;已婚的男士都可以化身15歲的純情學生妹到處留情。正因為這截然不同的身份角色,我們十分清楚網絡世界「信你一成,雙目失名」,登出角色後就乖乖回到現實世界。

「元宇宙」的沉浸式極樂世界
以上的3種網絡現實界線,在元宇宙的願景之中,將會被新式科技帶來的沉浸式系統 (Immersive systems) 逐漸跨越,我們將會在元宇宙中建構一個恆久而又具有個人特色的「元宇宙身份」。這個身份不會因為你「登出」而消失,他會持續地活在元宇宙之中。如果 “現實只是場幻象,不過它揮之不去”,那麼元宇宙中的身份豈不等同現實?

回想十多年前的網絡世界,人們都恃著匿名特性肆意妄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活出」邪惡的另一面而不需擔心任何後果;回到現在,隨著個人資訊更見公開透明,網絡上的身份漸漸與現實身份融合,「起底」事件屢見不鮮,令我們在網絡上謹慎了言行。這現象就說明了網絡現實界線漸趨模糊的趨勢,兩個世界不再是獨立存在,而是暗裡透過了各種方式產生互相連結。
元宇宙和現實世界的界線將會連結得更緊密,我們開始將元宇宙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們會以電子錢包支付日常所需、在社交媒體認識新朋友、在網上選購日常用品、以網上渠道使用銀行服務等……再往後發展,去到一個地步,甚至乎只想將全部的精神、時間、金錢投放在這個無限可能的元宇宙,經營我們的「第二人生」,放棄所謂「現實世界」中的一切……這一切隨著元宇宙的建構,將會由不可能變為可能。
現在已經可以想像到的可怕情況是,如果元宇宙能夠讓我們在其中創造無限可能,滿足馬斯洛(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需求層級中的社會需求、尊嚴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話,剩下來的就只有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仍舊要在現實世界中滿足,亦即最基本的溫飽、住宿和安全。
那就意味著在現實世界的層面,我們只需要一張床休息和三餐的溫飽,然後戴上VR投入元宇宙的世界進行所有的人類活動!其實,現在的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 和在線學習 (Online Learning) 不就是這種生活模式的雛型嗎?!
「元宇宙」怎樣摧毀世界?
再發展下去的話,應該會出現電影情節下的一些情況。例如:一級玩家 (Ready Player One) 中的綠洲 (“Oasis”) 就是讓主角重新獲得希望的「元宇宙」。在綠洲之內,主角能夠滿足現實世界中的缺失,讓主角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在崩壞的現實世界和綠洲兩者之間,我也會選擇綠洲吧!

又例如潛行凶間 (“Inception”) 中,里安納度飾演的柯比 (“Cobb”) 在結局中找到他的太太和兒子後,導演巧妙地以陀螺引出了「是夢境還是現實?」的思考。如果那只是一場很真實的夢……我是柯比的話也不願醒來了!
兩套電影不謀而合帶出了虛擬世界的雙面刃:一方面是突破現實限制,找回現實失落的關係和需求等;另一方面是讓人不能自拔的危機。元宇宙的世界很大可能也會創造出綠洲或是潛行凶間內的一個平衡時空。以現今的科技,我們肯定能分辨到現實和虛擬的分別。
如果有一天,元宇宙發展到像「綠洲」一樣比現實世界更吸引,或者像潛行凶間的夢境般難分真假……
你,還會想回到現實世界嗎?
總結
元宇宙藉著創新的科技逐漸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平衡時空,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甚至乎讓我們突破一些人類肉體上的限制。同時,亦帶來一連串潛在的道德兩難,隨時摧毀我們所認知的「現實世界」。
想著想著也有些心寒,幻想中的小說和電影世界會有一天成真嗎?當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真真假假我們還是否能分得清?這一連串的道德難題最終會如何解決?在這一刻來說或許言之尚早,但相信這將會是未來一個重大的人性和心理學上的議題。
參考文獻
McKenna, K. Y., & Bargh, J. A. (2000). 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1), 57-75.
專欄作者簡介:
Leo Ng – Serious Learning Tool Limited 創辦人
–致力為培訓業界開拓高質培訓資源
–結合遊戲和學習,研發好玩又有內涵的培訓遊戲和教材
–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活用人才數據進行分析,提升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