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寒底

你寒底定熱底?中醫告訴你是什麼體質

經過過去2個月疫情的高峰, 不少香港人在這次接觸了中醫的治療, 增長了不少關於自己身體情況的認識。這些都是幫助醫師在就診時間內透過望聞問切更好地知道你的身體。而臨床上就診人都很喜歡向我詢問:我係咩體質?或是我係咪寒或熱底?

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認知到體質就好像性格一樣, 是受多方面影響的, 首先是父母遺傳的部份, 例如部份過敏性疾患就易有遺傳傾向; 然後受性別年齡影響, 例如長者經年操勞多有虛損; 再來就是日常生活習慣, 包括多年的起居飲食, 是否喜愛甜生生冷又或長期偏各某種飲食習慣?

最後就是基於上述種種因素所建構成的身體防禦力—中醫常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味著身體如何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基於你為自己身體建立了怎樣的堡壘,就像三隻小豬一樣,環境的風同樣一吹,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1 自我觀察寒底/熱底?

   醫師透過四診探勘就診人身體,我們又如何有效跟自己身體溝通呢? 可以看看上古傳說,神農氏是靠味覺及身體反應去觀察判斷百草性質,我們可透過自己五感觀察自己狀態和身體需要。

聽聽自己的呼吸心跳快慢深淺的變化與適應時間,把注專力放在呼吸是很普遍的內觀訓練,醫書上也是記載醫師以自身調息(呼吸節奏)去把握就診人的脈搏節奏。

仔細嚐嚐日常食物的滋味,並觀察身體是否喜歡,「喜惡之情必真」,口感與身體反映是否需要這些養份,是否適量。

站立時感受足底內外前後受力平均,還是身體有旋轉傾向?小腿﹑肩膀﹑牙關是否不自主的緊縮?甚至觀察看看鞋底是否有一側特別磨損?

這些都是身體以自己方式告訴你具體而有意義的訊息。也是古人建構理解身體的辨證工具的基礎。

大自然在說話:平衡生命形式和諧共存- In Spirit

2 整體觀念

  除了自己身體,一如前所說,我們身體不是獨立存在,身體的上下內外部份彼此互通交流,還會受大自然轉化及社會環境所影響,所以民間理解中醫術也認知到不是「頭痛醫頭」一說。

例如,古人就透過觀察大自然變化規律,紀錄並製定每天測量時間的時晨﹑四季變化的廿四節氣﹑每年每甲子的天干地支,這些工具又用以指導我們生活起居。例如,清明剛過,我們大概知道是細雨的季節;夏天就是養陽氣進行天灸的季節。

3 辨證論治

  透過身體五感收集足夠資訊後,醫師們才可就當下階段的就診人狀態有相對全面整體的評估。而醫師們通常使用評估的工具叫「辨證」,根據就診人狀態和醫師的學術派別使用相對應的辨證工具,例如教科書最常用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等,來作為判定當時就診人整體「是寒?是熱?」,「是虛?是實?」,病位「在表在裏?」,疾病在哪個階段?臟腑功能之間如何互相應響? 就診人預計判斷又會是如何?

知道更多陰陽﹑五行﹑虛實:

無心睡眠(上)-淺談陰陽|中醫角度看失眠

無心睡眠(下)-淺談虛實|中醫角度看失眠

中醫講面相 – 淺談五行

  以下是中醫使用這些工具所歸納出9種體質:

作者:

Emily Wong 註冊中醫師(006973) 中文大學心理學碩士一年級

Spread the Knowledge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