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心理幸福感

什麼是幸福?衡量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六大元素

你幸福嗎?被問到這個問題,你會先想起一些感到幸福的瞬間,還是一直困擾你的事情?現代人對生活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幸福的標準也因而提高,這也許是你回答這問題時感到猶豫的原因。要認清自己真實的想法,你首先要了解「心理幸福感」究竟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Carol Ryff提出心理幸福感模型(Six-factor Model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指出心理幸福感由自我接受、積極關係、獨立自主、環境駕馭、生活目標、個人成長六個元素組成。如果你對現況感到不滿意,你可以就著這六個因素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生活,找回幸福的感覺。

延伸閱讀:你幸福嗎?如何可以獲得持續的幸福?

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美國著名主持人艾倫.狄珍妮曾經說過:「勇於接受你自己,除非你是個連環殺人犯。」。在生活裡、職場上,很多人選擇戴上面具,藏起最真實的自己,一面避免麻煩,另一面防止自己受到傷害。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隱藏,卻忘了隱藏也是很累的一件事。要感到幸福,擁抱最真實的自己是最重要的一環,忠於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想法,接受自己的優缺點,敢作敢當,你也會感到幸福。

 

接受並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你也會感覺到幸福。

積極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未必所有友情都如管仲鮑叔牙一樣深刻,但是擁有親密好友為你分憂絕對能提升你的心理幸福感。根據研究,友情和親情與心理幸福感有密切的關係,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滿足的人會比一般人幸福。所以,當一個有溫度的人,多與不同人交流,與信任的人作深入的溝通,同時花時間理解身邊人的想法與煩惱,隨著這些習慣滲透到你的生活當中,你的心理幸福感也會有所提升。

延伸閱讀:擺脫惡夢|”傷口的疤痕,碰到都不痛,才是真正的康復”

獨立自主(Autonomy)

「即使我的立場與大眾不一樣,我仍然對自己有自信。」。相信大家身邊都多多少少有特別有主見的朋友,他們不囿於世俗的異樣眼光,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時會反其道而行,卻又能闖出一番天地。研究顯示,自主性越高的人,心理幸福感也會相應地高。相反,如果你經常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選擇迎合別人而作出違心的決定,那你將更難感到幸福。

對自己多點自信,勇於活出自己,可以讓你更感幸福。

環境駕馭(Environmental Mastery

人的心理狀態與外在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現況,有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環境,只能調整心態,努力適應世界的各種變化。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駕馭環境,把所有外在的壓力來源都歸因於自己無法適應,那你的心理幸福感將大大降低。你可以嘗試尋找合適的機會,對環境作出一些小改變,一邊調整心態一邊改變現況,雙管齊下,那你的心理幸福感將有所上升。

生活目標(Purpose in Life

「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這句耳熟能詳的電影台詞,很多人聽完一笑置之,忽略背後所蘊含的智慧——有目標的人的確會比較幸福。幸福感並不一定來自夢想實現的瞬間,而是知道自己正一步一步向著目的地前進的滿足感。試想想,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標,並有周詳的計劃,那你的每個微笑的行動都會變得有意義,你是不是會更幸福?

擁有清晰而明確的生活目標,有助你生活增添幸福感。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成長也不只是十五、六歲應該關心的事。假如你覺得生活很沉悶,終日無所事事,人生總是停滯不前,缺乏充實自己的動力,那你很難感到幸福。嘗試踏出第一步,學習一些新的知識與技能,擴闊自己的眼界,你可能會重新認識自己,發掘到自己的潛能,相信見證自己的改變與成長的你,也會感到幸福。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這樣一段台詞:「當你讓自己沉溺在負面情緒裡面,你便是讓外部的力量操控自己的幸福。」。雖然要讓幸福淹沒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相信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有一些小確幸。抓住這些機會,改變自己與現況,慢慢向著理想的生活進發,你也能與幸福相遇。

延伸閱讀:一場暫名為《試當真一週年現場版》的社會實驗

作者:SKY

00後心理學系本科生,比起心理學更熱愛研究偽科學

Spread the Knowledge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