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何詩蓓在東京奧運女子100米自由泳比賽中再次刷新亞洲紀錄,取得銀牌,亦成為香港首個在一屆奧運奪得兩面獎牌的運動員。她在賽後訪問中揚言,賽前只希望自己能享受比賽,對於自己游到best time、更得到獎牌,感到十分開心及滿意。
在訪問中,記者問到在比賽取勝的關鍵,何詩蓓提到應戰的心態十分重要:「盡量保持平常心,越冷靜越好,我經常覺得比賽百分之八十與心態有關,百分之二十才是與體能訓練,心態一定會影響表現。」
事實上,無論是賽時的表現,還是面對賽後成績,人的心態不同,結果都會大相逕庭——調整心態,才能達至勝利。
成長心態是可以通過後天養成的,立即學習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賽時心態:壓力VS推動力
運動員面對著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壓力。美國體操女王比拉絲(Simone Biles),在上屆奧運取得四金一銅,是本次奧運會中備受矚目的選手,卻被衛冕的壓力壓垮,最後選擇為了心理健康退賽,實屬可惜。反觀何詩蓓,雖然在兩天前的比賽中打破了亞洲紀錄,為香港取得歷史性的首面奧運游泳銀牌,但她沒有因此而給予自己過多的壓力,反而希望自己「可以好好享受這個100米」,享受比賽過程。
要激發出最好的表現,運動員需要適當的壓力。心理學家葉克斯(Robert Yerkes)與杜德遜(John Dodson)早在一個世紀前提出倒U形假說(Yerkes-Dodson Law),指出人的壓力水平與表現呈「倒U形」關係:如果壓力水平過低,則不足以成為推動力;如果壓力水平過高,則會使人感到焦慮、緊張,繼而影響表現;只有在適當的壓力水平下,人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準。
當然,運動員如何處理壓力,也是他們勝利與否的關鍵。史丹佛大學健康心理學家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提出勇於面對自己遺忘的失敗、正面面對並緩解自己的緊張與焦慮、找身邊的人傾訴等,均有助人把壓力轉化為推動力。此外,像何詩蓓一樣暫時放下對勝負的執著,選擇享受過程,以突破自己為目標,也不失是面對壓力、推動自己進步的一種良好心態。

賽後結果:滿意VS失望
何詩蓓在奧運取得的佳績無疑是鼓舞人心的,但並非所有選手都滿足於奧運銀牌的結果,甚至有研究指出,奧運銅牌得主比銀牌得主更快樂。有心理學家對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會中各項項目獎牌得主的表情進行研究,發現銅牌得主比銀牌得主更滿意自己表現的結果。
為什麼取得較高成就的銀牌得主,反而會比較不滿意自己的成績?心理學家泰舍(Abraham Tesser)在自我評價維護理論(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中提到,這取決於人的心態。銀牌得主一般會把成績與金牌得主進行比較(upward comparisons),認為自己與金牌擦肩而過,只要自己的成績再好一點,也許便能站到最高的頒獎台上;相反,銅牌得主一般會把成績跟沒獲獎的選手比較(self-enhancing downward comparisons),並慶幸自己沒有錯失獎牌,他們也因此對成績比較滿意。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都應該尋找適合的對象與自己進行比較,以幫助自己找到合適的目標與合適的壓力水平;又或者像何詩蓓一樣,與以往的自己進行比較,享受過程之餘以突破自己為目標,刷新自己的「best time」,推動自己更上一層樓。

何詩蓓:希望成為他人的role model
何詩蓓在另一個採訪中提到,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其他運動員的榜樣,啟發他們努力訓練以取得好成績。相信何詩蓓的努力除了能夠激勵更多運動員努力奮鬥,她的心態也能感染所有人,找到適合的步伐,一步一步邁向目標。
你有成長心態嗎?立即接受心理測試
更多文章、資訊歡迎Follow我哋的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