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流文化越趨盛行,我們不但會在鬧市中聽到韓國歌,更能看到很多為偶像痴迷的年輕人。近年甚至連香港偶像團體Mirror 的歌曲當中,也能看到韓星的影子。一眾明星的fans 們,樂意付出很多金錢和時間來追星,買周邊產品、買演唱會門票、甚至乎買黃牛票和飛到海外去演唱會。究竟年輕一代為什麼對韓星如此熱愛呢?
你的目標 “In Your Area” 嗎? 追星的自我投射 (Projection)
韓國的經理人公司很成功地把韓星包裝成個完美的形象,擁有完美的臉龐和身材,多才多藝,算是個名利雙收的理想人設。加上粉絲們的盲追熱捧,令他們身上的光芒更為閃耀。面對如此完美的人,除了喜愛之外,令一個原因是受到「投射作用」(Projection)的影響。人都會有各種想達成的欲望和特質,但現實總不是夢,每個人的時間和資源總有限,的而且確憑藉著努力和心態我們可以達到很多 – 但也不是全部,你總不能同時在做歌星而又同時是中學老師吧?於是,為了舒緩達不到那些「不可能」的目標,我們便會將之投放在偶像身上。我們可能從小都有一個小小的明星夢,但奈何因為現實的種種束縛、志向或心態,我們將精力放了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而當我們看到韓國偶像團體能夠從小努力不懈的追逐明星夢,例如閉關訓練長達四至六年的韓星Blackpink,或本地由肥仔努力減磅成為造星的姜濤,我們有機會將自己的夢想投射到他們身上,透過支持和課金,參與他們追夢的過程中,因為這不單止是他們的夢,也是我們的夢。
你們可能不難察覺成熟的一輩即使追星,也鮮有年輕人般瘋狂(姜糖除外),難道「投射作用」就不能應用在他們身上嗎?其實不是,成熟的一輩也有把自己的不足和缺憾投射的需要,只是他們的投射對象可以是他們的小朋友。他們能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寄望在自己的小朋友身上而不是明星身上。
作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投射作用有其幫我們舒緩焦慮感的正面作用,但亦可能阻礙我們應有的成長。因為惰性,我們常有「減唔到肥」、「練唔到肌肉」的煩惱,而韓星們正正有完美身材,令人容易把自己的不足投射在韓星身上,讓他代我們完成增肌減肥的目標。韓星經理人公司FNC也洞悉了這個要點,把大量資源投放在好友漂亮臉孔個絕佳好身材的AOA雪炫身上,以「秀智第二」的人設來包裝及力棒雪炫。但事實上我們真的只能依靠支持雪炫,來完成這些本應屬於自己的任務嗎?如此一來,我們有可能因為投射作用而失去了本來焦慮感能帶來的努力,結果失去達成目標的動力。
Who went Crazy Over Who? 粉絲與明星的不對等關係
明星與粉絲有一種特別的關係,我們稱作擬社會關係 (Parasocial relationship),意思是我們通過各種媒體(如電視、網路、Instagram)欣賞偶像的演出,從而感覺明星像是自己的親密朋友的感覺。研究發現,如果在人際關係裡容易感到緊張的焦慮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會更容易產生parasocial relationship。加產在追星過程中,粉絲們之間的互動也令他們更容易從追星的關係中找到安全感。當身邊很多朋友都喜歡同一位韓星,日夜聽到朋友讚美他的時候,為了融入朋友圈及得到朋友的認同,他們便會嘗試了解這一位韓星。這樣的從眾行為 (Conformity),令他們漸漸地被圈粉,成為粉絲。這些粉絲追捧着同一位韓星,有了共同話題,很容易就能成為好友。更重要的是粉絲們都會有 專稱,例如BTS的粉絲叫ARMY、BLACKPINK的粉絲叫BLINK,是粉絲們的身份象徵。作為團隊的一分子理所當然傾力付出,為偶像應援。
總結
追星的確某程度我們在追逐目標和關係上的滿足感。不過就如世間上所有事物一樣,如果太過沉迷反而會有反效果。所以,在追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擁有Carol Dweck 的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定期檢視自己的盲點,反思自己的目標和關係,這樣人生才會過得更豐足吧。
p.s. 感謝兩位中大心理學系實習生Cherie 和Skyllar 的資料搜集和共同協作,想了解多點關於領導新世代可以按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