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r 嘅作品,總係好似陪伴住我呢一代嘅年輕人成長:由小學時代胡迪巴斯嘅純真友情,到探究情緒起伏嘅《腦筋急轉彎》,再到今日《靈魂急轉彎》(Soul)探討人生意義。相信唔少朋友同我一樣,人到青年(或者中年),開始反思到底每日營營役役嘅生活有何意義時,Soul 正好向大家拋出一個問題:到底人生,我地係咪一定要追夢?
(注意內容有劇透,唔想被劇透可以去睇下我上一篇文,睇完套戲再返黎)
人生就係要達成目標?
劇中的往生世界中,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先去一個「投胎先修班」,獲得自己嘅各樣性格,以及最重要嘅 – 火花 Spark。到底乜嘢係火花?主角Joe Gardner 作為一個爵士樂手,一直認為追尋自己夢想便是人生的「火花」。由靈魂世界中嘅做法我地可以得知,大多數靈魂找尋火花都係透過接觸各式各樣嘅偉人(如林肯、德蘭修女、榮格… 如果有細心望到22號個箱入面連Martin Luthur King都有),無啦啦「撻」著團火,然後成功投胎;另一個方式,就係去「萬物博物館」逐樣嘢試下,試試下就搵到個火花。放諸現世,的確最容易發現自己嘅熱情,一係就搵啲興趣試下,抑或就係當我地見到一啲好厲害嘅人,做緊一啲好厲害嘅事,再加上心中一句「啊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然後就be inspired。導演運用大多數靈魂嘅SOP話俾我地知,呢個係大部份人搵到生命熱情嘅方式。打開心理學課本,最經典嘅 Maslow Hierarchy of Needs 引導我地找尋Self-Actualization;McClelland’s Motivators 提倡Need of Achievement 係人類三大動機之一,就如Joe 一樣,佢祈求嘅唔係學校嘅鐵飯碗教席、唔係飛黃騰達、唔係成為音樂界嘅萬人迷,只想成為自己欣賞嘅酒吧樂隊一分子。
但係,係咪人生嘅意義就等於要搵到自己嘅「目標」?
心流vs沉溺
Joe 遇上嘅22號正正就係一個完全無法透過所謂「目標」搵到人生意義嘅人,Joe 陪佢做運動整嘢食做實驗,佢冇興趣;就算係歷史中嘅Guru 們指點都冇辦法燃起佢嘅火花。22號嘅存在向觀眾拋出一個反思,到底人生我地係一定要追逐我地嘅目標先叫做「活著」?在靈魂世界嘅深處,22號帶我地睇到一班人飄浮喺半空嘅靈魂,指出佢地喺現世此時此刻「非常投入自己喜歡事情以致進入忘我到感受到靈魂嘅狀態」 – 毫無疑問呢一個就係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心流(Flow)」,不過相比起歌頌心流嘅好處,導演大膽指出心流同沉溺只係一線之差,一個不小心就會迷失自我(Moonwind的一句「睇黎又係做投資嘅」真令人會心一笑):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Howard Shaffer指出沉溺定義就是Craving、Continued Acts,同Loss of Control – 不就和心流很類近嗎?

(延伸閱讀:如何擁有真正快樂的生活)
講到尾,火花到底係乜?
經過一場又一場歷驗,Joe 發現即使成為夢寐以求的樂團樂手,原來並沒有想像中興奮;此時,Dorothea一句說話指出每一位追夢中人嘅盲點,我地一直想搵緊大海,其實自己已經置身其中。原來人生嘅意義唔一定要成為厲害的人,唔一定要做榮格定偉大嘅兒童心理學家,簡簡單單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秒,可以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溝通,亦可以係坐喺街上享受夕陽,真正人生意義,其實就喺人生本身。無獨有偶,3近代心理學提出的正念(Mindfulness)正正就是指我們覺察當下的體驗,感受活著的瞬間。
總結
《靈魂急轉彎》比起一味講人生要有夢想嘅Cliché ,更令人反思乜嘢先係真正到底活著嘅意義。Pixar又一次教曉我地,人生不只得某幾個標準公式,一直相信嘅「人應該追尋自己夢想」原來亦不一定亙古不變,只有覺察自己人生每一刻,才算真正「活著」。
p.s. 賣下廣告,想了解多啲我嘅e-Course 可以去呢度